2025年8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推出“网络韧性理论与技术专题”,聚焦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系统的核心安全命题,集中展示我国学者在网络韧性领域的最新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为推动学术交流、繁荣网络空间自主知识体系及支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提供重要学术支持。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数字系统已成为经济运行、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的基石。然而,网络攻击、故障失效等事件的复杂性与频发性持续攀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网络韧性作为衡量系统在遭受冲击时“预防—抵御—恢复—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其研究已从学术探索延伸至政策法规层面——欧盟《网络弹性法案》的出台,更凸显了这一领域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亟需加强网络韧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的协同创新,以应对数字时代的安全需求。
为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依托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联合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策划推出“网络韧性理论与技术专题”。专题特邀复旦大学薛向阳教授、许闲教授,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季新生研究员,以及中国科技大学俞能海教授担任特约编辑,汇聚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领域的顶尖力量。
专题在2025年第八期正式刊发,共收录6篇高水平论文,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包括,《6G核心网韧性体系:愿景、架构与关键技术》《内生安全赋能智能网联汽车韧性技术研究》《感知决策系统内生安全韧性度量研究》《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拟态网络韧性增强方法》《面向云原生网络的微服务系统故障诊断方法》《InSty:一种面向大语言模型多轮对话的鲁棒多层次跨粒度指纹嵌入算法》,这些成果既包含网络韧性理论的前沿探索,又涵盖智能网联汽车、6G通信、大语言模型等热点领域的应用创新,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将为我国网络韧性技术从理论到工程的转化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