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域:元宇宙具象出的“第三类生存空间”

发布者:仇韵舒发布时间:2022-06-24浏览次数:1743

在认知域,究竟谁最具有“颠覆性意义”,谁能成为新一轮变革浪潮的引领者?我们将通过“认知域科技创新系列谈”活动,汇聚各方专家学者的意见,聚焦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共同探讨认知域技术创新的战略重点、发展策略、实施路径,为国家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随着元宇宙热度的升温,作为更为本质概念的认知域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域与人类生存空间的演化特征是什么?元宇宙具象化认知域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元宇宙作用于认知域生存空间的场景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赵星教授。


科技进步让认知域化“有形”

记者:认知域是一个科学哲学术语,表述人的各种认识活动的概念。作为大众,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

赵星:我们所说的认知域,指代人们的意识、思维、认知等活动的集合。早在1983年,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便预见了人类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到来,其中,人的精神世界是这一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人类信息获取与交互能力的提升。尤其在进入智能革命时代后,人们借助智能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等工具,信息的特征逐渐从抽象到具体。人类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都以数字化的更为具体的形式在互联网中流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伊始,元宇宙的爆发,技术的集成和数字的化身,高度真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使得认知域有望部分或全部具象化于元宇宙的场景之中。也不禁让大家可以畅想人类以虚实交互为特征,以精神互动为主体,跨越物理和虚拟世界的“第三类生存空间”。522日,两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战略高度上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数字化,以全面共享实现民众在虚实空间中的文化传递和精神塑造。


物理域、信息域到认知域 (陆绮雯 提供图片)

记者:“认知无形、宇宙有形”,认知域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但是随着“元宇宙”的出现,认知域这个“无形无相”的空间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有形化?

赵星:科技进步正在使得认知域化无形为有形,这个过程就催生了虚实结合的人类“第三类生存空间”。现代社会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各类技术融合,推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消融成为其主要特征。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在文旅行业,以VR/AR/MR、全息影像、裸眼3D和超高清显示等打造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人类的认知活动从纯粹的精神活动,转化为兼容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有形实践。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和数字藏品的兴起,在虚拟空间中给人类的精神创造提供了虚拟财产权的凭证,诸如书籍、电影、绘画、专辑等各类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空间获得了其唯一的价值凭证。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5G/6G等为驱动,人类数字化身即将打破时空局限、拓展虚拟空间,从而产生现实与虚拟世界交互映射的“第三类生存空间”。这一空间中,不仅包括自然人碳基生物的化身,同样包括数字人、虚拟人、数智人等硅基生物。同时,人类意识连接的形式也有望突破传统的媒介,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实现意识的直接交流。在今年3月《自然·通讯》发布的研究中,即探讨了渐冻症患者使用脑机接口进行口头交流的尝试。

记者:那么,认知域与人类“第三类生存空间”的演化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呢?

赵星: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时空边界拓展。在现代社会中,先进技术的大量集成应用,使得人类活动开始突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早在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中,即提到人类以数字虚拟化身在元宇宙的虚拟空间中生活。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中,采用虚实融合的方式进行线下活动的数字赋能成为一种趋势。如华为河图,以AR地图的形式可实现如敦煌莫高窟、商圈、城市公共空间等的打造。在疫情加速人们生活愈发进行线上迁移之后,元宇宙会议、元宇宙展览、元宇宙音乐会等多种场景应用,突破了人类的时间和空间认知的局限。数字孪生等使得人类的物理世界感知的“来源域”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域”相映射,并结合先验的认知,使人的意识有望穿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实现认知活动的自由延展。“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在认知域中的信息来源多样,使得多类别信息形成了多重循证的特征,对人类接收和分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多源数据、人工智能、人类智慧在认知域中的交互的“数智人”方法,或许成为未来人类对抗信息爆炸的一种方法。在未来人类的“第三类生存空间”中,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和重塑将成为主要特征。根据Gartner的调研,202625%的人每天至少在元宇宙中花费1小时的时间。这也昭示了数字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潜力。自2021年底,全国多个省区或重要城区,如上海市、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省、安徽省、杭州市、厦门市、广州市、重庆市等都发布元宇宙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上海近日发布元宇宙投资促进方案,提出到2025年元宇宙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的目标。政策布局将加速人类认知域所代表的“第三类生存空间”的加速到来。

二是主体活动迁移。无论是Web 3.0、工业4.0、还是社会5.0,其背后演化都诠释了人类社会实践与认知活动的空间迁移。在打破时空尺度的基础上,其代表了人类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新的组织和分配方式。以去中心化组织(DAO)为例,其代表了人类在生产协作中投融资、经营活动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群体间的智能合约和公平投票,将打破集权带来的决策片面化。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大量创造性活动开始大量向线上迁移,人类习得和应用思维的空间开始不仅内化于大脑之中,而是跃然在数字化的虚实融生世界之上,并可通过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反作用于现实物理世界。诸如工业生产、商业活动、文化教育、社交娱乐、社会治理等活动,大量以虚实交互的形式进行,人类感知、学习、创造、应用等活动开始不停在物理和虚拟世界间无缝切换。其中,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人,其同时也是第三类生存空间中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9次),Z时代占据互联网民人口(共10.29亿)的30%。对他们而言,线上生活已经成为其基本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迁移与人类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生存形式不同,其突破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使得人类的生存活动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之中衍化出第三极,线上线下的认知融合,如游戏、动漫、短视频等既是其线上生活的内容,也塑造出线下的语言、个性、消费、工作等与线上的融合。

三是现实虚拟映射。如果说网络空间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精神活动的低维迁徙,认知空间则代表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维投射。认知域与认知语境的关系,不再割裂为虚拟和现实两种维度,而是共生于元宇宙之中。人们可以通过其数字化身真实体验认知的过程及其所在的环境,不再依靠想象感受现实的空间、氛围与关系。尤其是在社会突发灾难事件的认知中,元宇宙的VR虚实装备,进行火灾、洪灾等的场景模拟,提供防灾救灾的沉浸式培训。此外,认知域所处的“第三类生存空间”,是具有弹性的、可与现实社会同步动态进展,与现实世界互补映射的可视化生存环境。


元宇宙具象化认知域的三个阶段

记者:认知域与元宇宙具有相似的内在逻辑和映射关系,但是如何才能将认知域镜像到元宇宙空间,让一个“所思即所得”“我思故我在”的空间构建起来、复刻出来?

赵星:钱学森先生以“灵境”来表征人类精神生活的“灵魂之境”,可以说,元宇宙为这一“灵魂之境”提供了可及的入口和平台。目前已有的接口包括智能手机、VR眼镜、头戴式显示设备等,但仍然在等待一款跨时代引领性装备。在前元宇宙时代,未来发展路径尚存虚拟与现实的主次之争。目前不同于国外如美国以实促虚的路径,我国更有可能走出一条“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路径。以虚拟空间的认知解决现实问题,技术的基础设施是其实现的关键。20224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的《促进元宇宙创新发展办法》,提出最高500万元奖励在元宇宙相关层面的场景、研发、研究等的突破。认知域作为作用于人类主体的核心领域,可以改造人类的精神活动的逻辑路线,使人们重新认识元宇宙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目前来看,以数字人身份进入元宇宙,成为较为通用的做法。


数智人认知进化 (乔利利 提供图片)

记者:具体来看,元宇宙如何实现认知域具象化?这个过程会经历哪些阶段?

赵星:元宇宙作为认知域的具象化,其在阶段上可以表现为认知复刻、认知交流、以及认知永生的阶段。

在元宇宙发展的初期,由于的物理空间的生存印记和空间逻辑的限制,认知活动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活动的感知为主。俄乌战争的认知战,即是一类典型的感知复刻。人们以对物理世界活动的“复刻”去改变在人类虚拟生存空间的认知环境与结果。在虚与实的交互中,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包括情感、态度、认识等以主观的形式投射到元宇宙生存空间之中,产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当前,在虚拟空间中的情绪传播,成为影响集体认知和行为的来源之一。

在认知交流方面,作为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认知超脱感知,以间接形式提炼和进行意识交流。以脑机接口为特征,人类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具象化,这一过程使得人类和机器之间不通过文字载体而是直接以意识的解码和编码规律解读人类创造活动,从而为具象化提供基础。目前脑机接口应用在渐冻症等肢体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感觉缺陷、神经发育等医学领域为主。在虚实融合的元宇宙空间,同步性高维度的直接的思维交流,减少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噪声和损耗,以高效形式进行在认知空间中的直接交流。这将对文化教育、情感交流、协同创造活动等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认知永生,意识是人类认知的具体形式,元宇宙为人类的认知域提供了独立存在的可能与逆时回溯的空间。认知域的未来发展,可以人类意识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延续为目标。这种跨越边界的认知域,不仅存在于自然人之上,未来元宇宙中的数智人能够同样实现以现实实体和虚拟化身的形式,载入人类的思维逻辑,构成认知域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从而人类的主观意识,将以另一种形式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之中持续作用和存留。即在认知域和元宇宙中,实现人类意识永生的理想。


全新的经济、社会、信息系统

记者:元宇宙是人类依托于现实世界构建的平行并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字虚拟空间,元宇宙复刻认知域,使元宇宙“形神兼备”,具有了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的特点。那么,元宇宙作用于认知域生存空间的场景有哪些呢?

赵星:元宇宙本身即是人类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认知的复杂集合体,代表未来超智能社会的发展形态。这种形态作为认知域,构成人类交易系统中新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信息系统。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发挥和创造的能动性在认知空间将突破极限,以“所思”与“所得”的形式即时传输。元宇宙作用于认知域生存空间的场景,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新的经济系统、新的社会系统、新的信息系统。

记者:在这个新的空间里,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信息系统都有哪些新的特征?又有哪些风险和挑战是需要注意的?

赵星:元宇宙塑造了新的经济系统,在生产组织上具体表现为新的商品形态、活动模式、消费服务等的感知和认识活动的转变。如前所言,数字藏品即是目前文创领域的一项积极尝试。尤其是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有望借助数字藏品,打造新的文化产业组织形态。元宇宙以虚实融合的运行模式,使得新的数字资产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空间的通证。去中心化的交易方式,改变了人类对交易活动的认识。在人类的认知域中,新的运行规律、货币形态、交易成本等的塑造,可能带来现实世界经济运行的变革。当然,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也不可低估,需要尽快探索敏捷治理的治理新理论、方法和工具。

元宇宙具象化的人类生存空间中,人类的交互将以数字替身的形式,穿梭于现实和虚拟之中,实现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交往模式。现实社会的系统部分也将投射到元宇宙之中,但其更倾向于组成以兴趣为主导的社区。元宇宙将实现的持久、不断更新的,与现实世界相互映射的空间集合,这种既具有现实空间的特征,又是融合物理、信息和认知世界的三元虚拟空间,将通过虚拟建筑、虚拟商业、虚拟场景等打造虚拟城市,未来将催生新的社会组织模式,或打破现有的行政体系、地域间隔以及文化距离。新的组织模式,不代表自动成为更为先进的组织模式,其也可能诞生诸多内生性安全问题,甚至出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中并未出现的新型内生风险,应当进行预先地实验研究。

认知域组成的信息系统空间,其涵盖的实体包括虚拟与现实、平面与立体等多维、立体复杂交织的系统。由于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交互方式,以模拟出的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在元宇宙中会拓展出更符合现实人类现实行为的交流模式。目前,Meta发布的XLS-R,即是支持128种语言的自监督语言训练,可支持不同母语用户在元宇宙中直接对话。在第三类生存空间中,人类交互不再以信息作为核心,而是以人的感知、意识和认知的传递作为焦点,语言和文化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智能传感和无延时传递或将驱动未来人类各群体、文化、民族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核心节点与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可能大幅度加强。新的信息系统在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中,将实现信息交流密度的极大展开,催生出人类进入认识和思维高度发达的进化状态。这也为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治理现实世界,扩展到同时治理现实世界、虚实交互世界和认知世界三个世界,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挑战性的治理工作。


本文首发光明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蔡侗辰,通讯员乔利利。